<option id="sghx8"></option>
<menuitem id="sghx8"><strong id="sghx8"></strong></menuitem>
<menuitem id="sghx8"><strong id="sghx8"></strong></menuitem>
<samp id="sghx8"><ins id="sghx8"></ins></samp>
<menuitem id="sghx8"><ins id="sghx8"></ins></menuitem>

<progress id="sghx8"></progress><tbody id="sghx8"></tbody>
  • <tbody id="sghx8"></tbody>
    1. <menuitem id="sghx8"></menuitem>
    2. <tbody id="sghx8"><bdo id="sghx8"></bdo></tbody>
        <tbody id="sghx8"></tbody>
        <samp id="sghx8"></samp>

          <progress id="sghx8"></progress>

          VOC問題 珠三角空氣改善難

          臭氧超標是光化學污染出現的特征,其原因是石化等企業的VOC(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在強烈陽光下發生光化學反應。

          “光化學反應最終產物是臭氧和PM2.5,可以說VOC問題不解決,珠三角的空氣檢測就無法明顯改善。”在近日廣東紀念世界環境日廣場活動上,省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省大氣環境首席專家鐘流舉指出。【空氣質量檢測】針對近年珠三角光化學污染仍時有發生的情況。省環保廳已先行先試,制定了家具制造、包裝印刷等4個典型行業的VOC地方排放標準,今后還將繼續加快制定更多珠三角的VOC行業排放標準,力爭2015年前完成所有VOC排放重點企業的治理。

           珠三角空氣污染呈“三高一嚴重”特征

          提起光化學污染,最為典型的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先后造成800多人死亡,許多人出現眼睛痛、頭痛、呼吸困難等癥狀。今年初,中科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課題組披露――其在中東部地區強霾污染物中,分別檢測出了與1952年英國倫敦煙霧事件和上世紀40至50年代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的相同成分,一度引起人們擔憂。著名大氣污染研究專家、中山大學博導吳兌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廣州乃至珠三角出現洛杉磯當年那樣嚴重光化學污染的可能性極小,但不等于沒有,珠三角光化學污染仍時有發生,“只不過濃度遠沒有像洛杉磯的那樣厲害,視覺上不易察覺而已,要靠儀器才能檢測到。”

          洛杉磯光化學煙霧測得的懸浮顆粒物日均值達到了4000微克/立方米。今年以來我國檢測出的PM2.5日均最大值出自華北,為766微克/立方米。珠三角去年開始監測至今PM2.5的最高日均值為163微克/立方米,均遠低于洛杉磯當年的污染水平。而倫敦煙霧事件與光化學煙霧是不同類型的污染,也與珠三角目前的空氣污染類型不同,所以倫敦煙霧事件發生在本地的可能性也極低。“倫敦當時是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硫、粉塵大量排放的煤煙型污染,廣東經過30年的脫硫和消煙除塵治理,煤煙型污染控制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是以PM2.5、臭氧、酸雨為特征的復合型大氣污染。”吳兌說。

          省環保廳去年印發的《關于珠江三角洲地區嚴格控制工業企業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的意見》也印證了吳兌的觀點。該文件顯示:“近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光化學煙霧污染時有發生,區域性灰霾天數每年維持在高位水平,珠三角地區呈現出酸雨頻率高、臭氧濃度高、細顆粒物濃度高和灰霾天氣嚴重的‘三高一嚴重’區域性大氣復合污染特征。”

          臭氧走高反映光化學污染未改善

          光化學污染是空氣中的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VOC)和一氧化碳等一次污染物,在大氣中經過陽光紫外線照射,發生光化學反應形成的。嚴重的光化學污染看起來是淺藍色或者棕紅色的煙霧,“但目前我們看到的天空混濁現象主要是灰霾,不是光化學煙霧,珠三角的光化學污染在視覺上難以看到。”吳兌說,光化學污染發生在晴天陽光猛烈的時候,所以在夏天比較常見,灰霾則主要在逆溫靜風的時候,不需要陽光照射。

          吳兌解釋,美國當年的光化學煙霧比現在珠三角要明顯得多,一是因為洛杉磯事件發生前當地顆粒物比較少,天空比較干凈,事件一發生對比很強烈,而珠三角目前空氣中的顆粒物比較多,發生了光化學煙霧也不太明顯。第二個原因是,洛杉磯當年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比較多,珠三角排放量相對要低。

          “珠三角光化學煙霧發生時雖不易察覺,但不等于對空氣污染小,光化學煙霧是一個反應過程,臭氧是其主要標識物,如果隨后沒有冷空氣或強降雨,不久后將產生細顆粒物PM2.5,出現灰霾。”從2006年起,粵港兩地環保部門在珠三角地區設立了16個監測站,通過監測臭氧來了解光化學污染的情況。監測報告顯示,2006年至2012年期間,監控網絡同期錄得的臭氧濃度的年平均值上升了13%,“反映區內的光化學污染仍未改善。”去年,臭氧超標率仍然為各指標中最多,但增長勢頭初步受到遏制。而如果從PM2.5的監測情況看,臭氧升高、光化學污染也對PM2.5降低帶來影響。省氣象部門在番禺南村附近的山上設置了研究性的大氣監測點。監測發現,近9年(2004到2012年)的PM2.5年均濃度變化是從2004到2010逐年下降,到2010年均值降到40微克/立方米,2011到2012年又有所上升。“這個研究站點是按照廣州空氣本底站的要求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州地區PM2.5的變化情況。”吳兌說。

          源多面廣標準缺失令治理難

          如何減輕光化學污染?鐘流舉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就像治療人的痛風一樣,痛風表現為尿酸高,減少尿酸高則要少吃海鮮少喝啤酒。臭氧和PM2.5相當于痛風,尿酸高相當于光化學反應,海鮮啤酒才是治理的重點即“VOC、氮氧化物”。其中VOC就包含甲醛、苯、二甲苯、各種芳香烴等上百種有機物。

          目前,氮氧化物已經納入國家要求的四項污染減排指標之一,珠三角的電廠、水泥等企業已經有明確的強制脫硝時間表,但VOC減排卻沒有納入國家硬性要求。

          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稱,由于我省經濟高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機動車保有量急劇增加,揮發性有機物的主要污染源石化、汽車、家電、精細化工等行業增長較快,揮發性有機溶劑使用量大,VOC排放量大,加上對VOC排放導致的光化學煙霧污染問題認識不足,對VOC污染防治重視不夠,以及VOC排放監控難度大,導致光化學煙霧污染時有發生。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廣東通過開展粵港珠三角空氣質量研究等項目,主動將珠三角區域VOC減排列入粵港空氣質素管理計劃的4個減排指標中。

          《珠江三角洲地區空氣質素管理計劃(2002-2010)》實施評估結果顯示,8年來,珠三角VOC排放量削減了26.2%。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近十年來珠三角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遠遠超出了當初制定計劃的預期,致使珠三角VOC的減排未能達到粵港合作設定的削減55%的目標。鐘流舉分析,近10年來,珠三角地區經濟、人口、用電量及行車里程數分別增加了440%、23%、335%和319%,均遠遠超過了當年的預測,使得新增污染物實際排放量大大超過了預期增長。“VOC來源量大面廣,珠三角又是VOC排放貢獻較大的印刷、涂料、家具制造、制鞋等行業集聚區;近年來,隨著石化、汽車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極大增加了VOC的排放總量”,在廣東,VOC涉及行業多達30多個,甚至裝修刷油漆的涂料揮發,都有VOC排放。

          “面對如此之多的排放源,國家層面對VOC的控制尚無具有約束性的標淮和規劃,防治工作十分困難。”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指出,許多企業負責人并不重視,防治技術不成熟,也嚴重制約著VOC的減排。(原標題:VOC問題不解決珠三角空氣難明顯改善)

          上一篇:
          下一篇: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

          av资源网